近年來,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深化,在生產技術和裝備制造的推動下,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,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,帶動百姓脫貧致富的又一現代高效農業。2020年以來,受消費者對菌類產品認知度偏低等影響,短期內市場需求的增長無法快速消化新增產能帶來的供給增加,工廠化菇類產品利潤率總體下滑。加之新冠疫情反復對消費、物流等的影響,工廠化菇類銷售價格出現波動和下滑。多重因素疊加,致使行業內有的企業綜合效益下降明顯出現虧損情況,如何在此種情況下創新發展產業,應對產業低迷狀況?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本期的食用菌工廠化專題給出了全面的市場分析。
在280.4萬噸食用菌年總產量中:
金針菇123.13萬噸,占比44%;
杏鮑菇66.78萬噸,占比24%;
雙孢菇27.97萬噸,占比10%;
近年來,鹿茸菇、舞茸、黑皮雞樅菇、繡球菌等珍稀食用菌的栽培規模有所發展,鹿茸菇、秀珍菇、蛹蟲草、黑皮雞樅菌、繡球菌等藥食用菌補充了生產結構。鹿茸菇、繡球菌等工廠化品種日產量增速較快,鹿茸菇日產量達到640.7噸,繡球菌日產量達到21.25噸。
美國、荷蘭、波蘭等國家的食用菌生產工藝成熟,但勞動力成本高,因此,食用菌生產幾乎全部實現工廠化。近年來,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,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、勞動力成本的增加、設備設施性能的提升,工廠化生產將會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。
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,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優勢日益突出:
產品品質安全可靠,可以通過控制原料安全以及精準控制環境條件,實現安全優質生產。
產品數量可控,可以穩定供應市場,避免季節性上市對銷售商和消費者的影響。
勞動強度低,實現了機械化、自動化的生產。
勞動力投入少,通過智能化設備設施的應用,部分生產環節基本可以實現無人化。
生產效率高,因為可以精準調控環境條件,通過層架栽培實現高效生產。以金針菇工廠為例,全年計算,每667平方米的用地(包括:生活區)每天產量超過1噸。
世界蘑菇看中國,中國蘑菇看鄒城。作為山東食用菌產業的主力軍,多年來,鄒城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,著力打造“一核、兩翼、多點支撐”的產業發展格局,形成政府引領、科技支撐、標準化發展、品牌推動、龍頭帶動的良好局面。
截至目前,鄒城市食用菌種植總面積達2460萬平方米,涉及金針菇、杏鮑菇、蟹味菇等20多個優良品種,年產鮮菇達38萬噸,產值35億元,其中金針菇產量約占全國工廠化產量的14%。
在“鄒城蘑菇”的培育上,當地以自動機械代替人工,用智慧科技賦能生產。與傳統作坊式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不同,當地食用菌企業采用工廠化栽培,運用智能化控制系統,大規模使用機械化、自動化工業裝備,將現代工業與“鄒城蘑菇”種植實現完美融合。廠區育菇車間采用中央智能化控制,集散控制系統智能設置溫、濕、水、光、氧等育菇要素最佳參數值,智能預警系統對菇房內各參數進行監督,保證育菇水
風勁揚帆正當時,“龍頭”領舞惠“三農”。如今,四川省蓬溪縣委、縣政府正在釋放龍頭企業發展活力,充分發揮企業帶動作用,通過延長產業鏈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舉措,在輻射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,鼓足蓬溪群眾“錢袋子”,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堅實基礎。
近年來,蓬溪現代農業示范區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助力脫貧攻堅、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特色產業大力培育,栽培品種涵蓋:雙孢菇、杏鮑菇、香菇、蟲草花、羊肚菌、雞腿菇、金針菇等10余個品類。
據了解,蓬溪食用菌產業融合發展項目2020年被納入市級重點建設項目,主要涵蓋駱峰菌業黃色金針菇工廠化生產、琪英四期蟲草花工廠化生產、明和能源集中供熱等相關子項目。項目總投資約為2.9億元,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食用菌廠房60000平方米、熱能源廠1座,污水、排水各類管網10公里及配套綠化。
2019年,全縣發展食用菌及鏈條企業、種植大戶42家,從事食用菌產業人員達到2.3萬人,實現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,食用菌變身“致富菌”,帶動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。全縣食用菌栽培規模達3.5萬畝,產量達7.5萬噸,實現產值5.05億元。建成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3個,科技示范園區5個,天福紅江萬畝食用菌核心示范區1個,成功創建了“國家級優質雙孢蘑菇農業標準化示范區”, 與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合作成功創建四川省第一個“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”。
為做精做強菇菌產業,江蘇省灌南縣近年來相繼進行技術改造和工藝優化,在添置高性能、高效率生產設備和新品種新技術集成創新基礎上,興建中國農科院灌南食用菌產業園等科技平臺,全縣80%以上菇菌企業已完成技改,進一步提高了鮮菇產量和品質,同時,引進雙孢蘑菇“A15”等多個食用菌優良品種,創新開發出杏鮑菇液體菌種工廠化袋料栽培、菌渣“二次發酵”栽培雙孢蘑菇等新模式。優質菇菌產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戶,也刺激企業進一步擴大再生產。目前,該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50多家企業齊頭并進,杏鮑菇、雙孢蘑菇和香菇等10余品種的新鮮美味每天都在瀟灑“走四方”。
近年來,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認真貫徹落實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戰略,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水土資源優勢,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。在不斷的努力下,海鮮菇產業已形成瓶栽技術規模全國第一,縣域總產量、市場份額占60%、全國第一的發展格局。為進一步提升產業區域優勢,提高產品競爭力,順昌縣農業農村局四措并舉,推動食用菌產業集聚發展,具體如下:
1.建設食用菌產業集群:以“推廣食用菌工廠化栽培、特色食用菌培育+菌類食品精深加工+順昌海鮮菇區域品牌建設”為主思路,推動食用菌食品產業集聚發展。據統計,上半年,順昌縣食用菌鮮菇產量4.5萬噸、產值2.66億元,將“順昌海鮮菇”品牌價值提升至9.39億元。
2.加強龍頭企業培育:印發《順昌縣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若干扶持措施》,加大食用菌龍頭企業培育力度,順昌縣現有食用菌企業37家。
3.探索食用菌業循環農業模式:建立以食用菌種植為紐帶的循環農業模式,推動食用菌菌渣資源化利用。以金富羊業和云冠農業為核心,推廣應用“菌-羊-沼-果”的優質高效循環農業模式,扶持縣內6家有機肥企業利用海鮮菇菌渣生產有機肥。
4.推進食用菌業重點項目落地:加快食用菌良種繁育提升、靈芝孢子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工程等五個食用菌重點項目建設進度,完善順昌縣食用菌產業鏈條,目前,已完成投資1949萬元,建成后預計增收7145萬元。
市場價格整體下行,生產企業盈利堪憂,出現“旺季不旺、淡季更淡”局面
產品結構不合理,生產工藝技術儲備不足
市場集中度過高
前三:金針菇、杏鮑菇、雙孢菇
菌種生產能力不足,新型栽培基質開發乏力
裝備設備老化嚴重,部分出口產品存在質量安全問題
精深加工不足,同質化嚴重
專業技術人才缺口較大,資源利用率不高
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自2008年首次舉辦食用菌行業工廠化創新發展大會以來,到2021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,會議規模逐年擴大,行業影響力不斷提升,成為引領食用菌工廠化行業的風向標,有力推動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產業的創新發展。
食用菌工廠化會議作為行業內專業盛會,為行業內人士搭建了工廠化交流優質平臺。通過平臺能夠為該領域精準建言獻策,通過宣傳,加速行業向工廠化邁進的步伐。為了拉動食用菌市場內需消費,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,化解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,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聯合中國食用菌商務網、食用菌市場編輯部將于2022年5月10日初次在線上舉辦“第十三屆全國食用菌工廠化創新發展大會”。
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農業現代化成為必然發展趨勢,食用菌作為我國農業特色產業,經濟價值高,發展前景廣闊,工廠化生產是必經之路。食用菌產品的優良品質決定食用菌產業的長久生命力。食用菌產業的未來在于工廠化,洞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趨勢,發現并解決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問題是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使命。隨著科技助力食用菌產業發展,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,食用菌產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。